透過人工智慧(AI)提升醫療效率、強化醫師判讀的準確率,是目前全球科技圈和醫界最投入、也最關切的AI最新趨勢。Google資深軟體工程師陳柏亘在2020天下經濟論壇(CWEF)冬季場指出,隨著大數據和深度學習技術已趨成熟,AI眼科醫生不只是判讀準確率已達人類醫生水準,甚至還能進一步結合不同資料,預測病人5年內罹患心血管疾病或中風的風險。以下是他的演講摘要。
大家好,我是陳柏亘,我從小在台灣出生、長大,大學在台大電機系就讀,畢業後到普林斯頓念電機及神經科學博士班,畢業後加入Google Health團隊,主要從事醫學影像AI研究。
Google相信,AI相關技術已成熟到可應用在醫療,AI可以提升醫療準確率及普及率。
「準確度」是指可以透過AI輔助,提升醫生判斷的準確度,提升醫療品質;「普及率」則是希望透過AI提升醫生效率,讓更多人可以接受照顧。
今天的分享分三大部份:什麼是AI?為什麼AI技術適合應用在醫療?最後,我會和大家分享眼科案例。
AI深度學習,提升影像判讀效率、準確性
我先定義什麼是AI。
在AI中,大家非常喜歡舉的例子就是:貓、狗分辨系統。我們提供許多貓跟狗的圖像,看AI系統能否分辨這張圖是貓還是狗?
傳統做法中,大家會清楚描述貓和狗的特性,例如:貓臉比較圓、狗臉比較長。
但當有一個新的動物照片進來,就會覺得:臉圓是貓、臉長是狗,因此,這個方法有它的侷限性:舉例來說,這張投影片圖片中有許多吉娃娃、也有許多馬芬蛋糕。
我第一次看到這些圖時,就想:誰這麼有才?竟然發現吉娃娃跟馬芬蛋糕原來長得這麼像!這就是傳統方式的侷限性。這種問題,就適合使用深度學習來解決。
深度學習模型是透過許多層的節點組成,每個節點是簡單的運算,組合起來達成複雜運算,且具備「不需要人類手動訂定規則,只需要輸入大量資料,就能學會圖像辨識」的特色。
雖然深度學習並非全新技術,早在1980至1990年代就很完整,但現在有更多資料、更多運算,透過深度學習系統,判斷的準確率也一直大幅提升。
這樣的技術已在生活中被廣泛應用,包括在Google相片輸入關鍵字,就會自動搜尋你所拍攝的照片;Gmail有自動回覆功能;甚至Google Translate可翻譯不同語言。
AI能讓醫生判斷更精準、有效
但為什麼AI非常適合應用在醫學呢?
因為AI醫學有幾個特性:首先,醫學領域中有非常多的資料要看,例如說例行性的篩檢、醫療影像的判讀,如果可以透過AI提升醫生判斷效率、或者讓醫生判斷準確率提升,就有辦法讓更多人接受照顧。
第二個原因是:醫生跟醫生間,往往判讀不一致,如果使用AI輔助醫生診斷,就能讓醫生判斷更精確,借此提升醫療品質。
我們來分享一個眼科案例:糖尿病視網膜病變。
AI系統已達一般眼科醫生水準
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的一個併發症,它造成的原因是視網膜血管長期屬於高血糖環境下,造成血管破損、出血,嚴重的話導致失明,全世界約有4.15億人口都曝露在這樣子的風險之下,但是全世界並沒有足夠資源,讓這些人可被提早診斷。
在印度,眼科醫生不足,導致近半數病人來不及診斷、治療,造成視力損傷,但這個疾病是可以妥善防治的,檢查方式並不複雜:透過「眼底造影」讓醫生看影像判斷。
「眼底造影」判斷分五級:從藍色的「完全沒有疾病」、到紅色的「非常嚴重」,深紅色的斑點就是出血位置,醫生判斷方式是尋找視網膜上是否出血(Hemorrhages)。
我們蒐集了印度及美國眼底造影影像,並找了54位眼科醫生標記這些資料,總共蒐集13萬張圖片及來做模型訓練,共有88萬個診斷,以此訓練AI模型。
2016年底,我們在頂尖醫療期刊JAMA上發表相關論文,證明AI系統已達到一般眼科醫生水準。
人類醫師的一致性,只有六成
但工程師尋求進步,AI要如何超越眼科醫生呢?於是我們先把眼科醫生的診斷結果拿出來再次分析一下,結果發現一個重要問題:醫生對影像判讀有滿高的差異。
不只是醫生彼此間判讀有差異,就連同一張影像,兩個月後給同一位醫生再看一次,也可能有不同診斷;醫生及醫生間的一致性僅約60%,這代表有40%不一致;而醫生自己的一致性只有大約65%。
為了解決此問題,我們讓許多醫生一起進行討論、診斷,來做為最終診斷結果,在此概念下重新調整AI系統,而AI跟醫生一起合作,往往達到的準確率,會比單獨AI、或是單獨的醫生更準確。
有了新的研究結果後,我們目前正在跟泰國政府合作,進行全國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檢。
透過眼底造影,AI就可預測你5年內罹患心臟病、中風風險
最後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很有趣的延伸研究。
當我們有許多眼底造影影像,此外同時有病人的心血管疾病資料,我們就想:有沒有辦法從眼底造影來判斷心血管疾病呢?
我們發現,AI可以透過眼底造影,判斷這個人的性別、血壓、以及醣化血紅素濃度,以此偵測出這個病人5年內罹患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,甚至能判讀許多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。
醣化血紅素是有趣的例子,傳統判斷上,需要禁食8小時並抽血,但若AI可以從眼底造影就判讀到夠準的資訊,或許有機會可使用非侵入式方式做檢驗,為醫療帶來新的可能。
我們相信AI有機會大幅提升醫療準確力及普及率,希望除眼科研究外,未來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醫療以外的其他研究。
台灣具備AI醫療的三大優勢
我相信台灣在AI醫療應用具備相當大的潛力,原因是:開發醫療AI須具備三大要素:有好問題、好數據、好模型。
台灣有厲害的醫療人才,許多醫生週末都在練AI,這代表他們在臨床治療上看到了適合發展的機會。台灣醫院及人口密集,因此也有許多數據;而開發模型部份,台灣不缺科技人才。因此,台灣聚集了這三大要素,相信有發展性。
另一個可思考的是:疾病有「區域性」特色,例如台灣「肝炎」盛行,有相當多肝炎資料是其他國家沒有的,或許台灣能從這個角度思考:有哪些盛行的疾病、哪些資料較多?由此做出和其他國家不同的角度。
轉貼至 : https://reurl.cc/QpQm62